獲悉,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出現著 規模小、技術有限、缺少統一標準 等困境,特別是在標準化方面,標準的不統一導致了整體效率的低迷,對此,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也在陸續頒發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冷鏈物流標準化的構建。
早在2014年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冷鏈運輸物流企業整合資源,減少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冷鏈物流的標準化為什么那么難?
物流貨運公司了解到,在標準化構建的推動過程中,會面臨不少現實的困境。標準化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方方面面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從冷鏈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其中的原因大致包含以下幾點:
第一,基礎設施不完善,標準化的實行缺少基礎保障。 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物流基礎設施構建上較為成熟,標準化體系較為完善。而我國物流行業整體情況,都是以“小、散、亂”為主要特點,不僅是冷鏈,整個物流行業的標準化都是一個難題。
第二,受限于技術瓶頸, 在運輸過程中出現 斷鏈和分散 的問題,物流企業不得不采用“斷點續傳”的模式,就像古代驛站“八百里加急”的形式,每到一處就更換一匹馬。“續傳”的點越多,所經過的運輸途中的工序就越多,更難以保證全流程的標準化。
第三,上游本身缺少標準化。 物流是為第一、第二產業服務的,所以就導致在服務體系上,包括設備、技術等,需要配合非標準化的主體,去做量體裁衣的匹配。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從上游的角度看,比如農產品、生鮮食品這些,本身是具有天然屬性的,并非像汽車、數碼產品等純人造的產品,可以很容易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京東物流冷鏈配送負責人夏萌透露,冷鏈物流企業能夠控制的倉儲、配送、車輛設備、系統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照上游的產品來進行調整,所以標準化才成為了最大的問題。
第四,標準化范圍難以明確。 由于技術是冷鏈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標準制定過高,一部分企業會受制于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另外,冷鏈物流標準也包括食品安全問題,標準不能過低,這就成為一個難點。
在冷鏈物流領域,基礎設施的構建也受到了高度關注。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要加強“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構建”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出了《關于加快推動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的提案》,其中提到:增加綠色通行證發放數量,放寬對生鮮農副產品配送車輛的進城限制;對冷鏈物流車通行實施優惠政策;加大對大中型城市冷鏈物流相關設施的用地支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化的構建,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的引導,同時也需要物流行業的互惠互助。在消費升級的刺激作用下,冷鏈物流的市場前景非常可觀,作為優秀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近期完成6400萬元B論融資的億歐,也將在4月18日于北京舉行“發掘新動能——GIIS 2018中國冷鏈物流領袖峰會”,大會邀請到 順豐冷運、京東冷鏈、蘇寧物流、凱雪冷鏈、鮮生活冷鏈、中糧我買網、中冷物流、海航冷鏈、中冷物流、九曳供應鏈、等冷鏈物流行業的上下游企業與諸多行業領袖、從業專家和行業關注者一同研討推進冷鏈物流行業重構、消費升級。
太倉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