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悉,近日,長城戰略咨詢聯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在京推出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164家,新銳62家,總估值6284億美元,其中有11家物流企業榜上有名。
盡管這份獨角獸榜單的權威性曾一度引發疑問,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此次榜上有名的11家物流企業雖在體量上并非全部是行業巨頭,但在萬億級規模的物流市場里,它們卻走在每個細分領域的領導地位。那么,究竟“獨角獸”的名頭是否實至名歸?它們的強勢崛起,又給轉型中的物流行業帶來哪些啟發?
“獨角獸”是風險投資業的術語,指那些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創業公司,被視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硅谷,因為‘獨角獸’企業多出自高科技領域,尤以互聯網領域最為活躍。顯然,此次入選的11家物流企業一定是科技含量高且具有互聯網屬性的,同時還有未上市、成立時間等要求,所以像京東物流這樣的上市公司、蘇寧物流這一類成立時間較長的企業并不具備評選資格,這也就回應了很多人對一些大型高科技物流企業沒有榜上有名的疑問。”中鐵快運高級經理王來表示。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11家‘獨角獸’企業中,有一些只成立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但他們的發展和進步速度是驚人的。”物流行業資深人士孔震表示,自1978年中國引進物流概念以來,物流業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近20年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即便如此,市場壟斷優勢并不明顯,新型企業有快速超越傳統企業的可能性。而這些“獨角獸”企業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就在于他們苦心鉆研、不斷致力于智慧物流的現代化。
“智慧物流的兩大優勢,是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率。”貨主與商家對物流運輸的價格非常關注,而“獨角獸”企業恰恰能通過資源匯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來解決大批量訂單的運送難題,而他們優勢的形成,離不開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重視與應用。
“物流是一個很長的鏈條,我們的任務就是將鏈條上大量的‘散沙’匯聚成型。”貨車幫公關總監高欣表示,中國有3000多萬卡車司機,其中有90%以上都是個體散戶,滿幫通過大數據平臺技術將這些個體匯聚到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做了很多拓展,最終目的就是提升效率,滿足客戶的需求。
“比如我們與西南交通大學創辦的交通大數據應用實驗室,是發改委批準的13個大數據實驗室中交通運輸領域中的惟一一個。我們運用大數據建模,改變了以往司機找貨難的困境,而且針對不同地區淡旺季和運價的差異,主動為司機推薦最適合的貨源,為他們創造最大的價值。”高欣說道。
物流貨運公司了解到,而估值200億美元的菜鳥網絡,更是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用出了新高度。現在,菜鳥網絡已打造了自動化的流水線、AGV機器人、智能緩存機器人、360度運行的揀選機器人、帶有真空吸盤的播種機器人、末端配送機器人等高科技實用技術。從消費者下單到收貨的整個過程,都已經被機器人覆蓋,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此外,菜鳥網絡的智能倉還是中國最大的智慧倉庫,倉庫內有上百臺機器人,機器人與揀貨員搭配干活,揀貨數量比傳統揀貨員多了3倍以上,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人力。孔震極其鮮明地指出,“獨角獸”企業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把人當作最重要的財富、用在最合適的崗位,盡可能用機器替代人力,進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這些新型物流平臺的出現,預示著物流行業必然朝集約化方向發展。”周煒分析稱,未來真正有競爭力的物流企業背后要有大的資本支持,要有好的管理制度,同時也要實現服務的網絡化。
在王來看來,“獨角獸”企業的出現說明兩個道理:一是物流企業必須重資產。傳統物流企業靠規模盈利,而新型物流企業通過提高資產的利用率和周轉率來變革。二是物流企業必須擁抱互聯網并提高管理能力。如今,國內多數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依然很落后,物流行業也一直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中國的人口紅利的漸漸褪去,只有大規模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具,才能向資本和科技密集型企業轉變。
物流貨運公司認為,‘獨角獸’企業不可能是最終的贏家,跟不上市場步伐的企業很快會變成淘汰者,屆時又會有新的‘獨角獸’企業出現;而在市場競爭中站住腳的‘獨角獸’企業,很有可能成長為占據物流市場1/3份額的領跑者,緊接著資本會大力支持這些企業,使他們成為真正超越傳統大型物流企業的黑天鵝。
太倉物流公司